商务部自2009年开始组织中国驻外使馆、商务部投资促进局和商务部研究院共同编写这本指南,向“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介绍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合作环境。作为商务部研究院中国海外投资咨询中心副主任,李志鹏博士参与编写了不同年份的《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李志鹏深刻地感受到在过去5年,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已经超越“引进来”的步伐。他预计在“十二五”末期,“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数量将会持平。
中国: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 商务部研究院海外投资咨询中心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末,当时的名字是跨国经营研究部,主要为商务部和其他部委、地方政府以及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咨询。
在过去十多年里,中国企业对海外的投资从涓涓细流呈大潮汹涌之势。在2002年,中国企业境外投资规模为27亿美元,这一数字在2011年升至600亿美元,10年增长21倍,跃居发展中国家之首。商务部在今年9月宣布,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经高达878亿美元,首次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
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有1.6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近2.2万家,分布在全球179个国家(地区),覆盖率达76.8%。
这些数字在未来几年还将持续增长。根据商务部提出的“十二五”时期对外投资合作发展目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十二五”时期将实现年均17%的增长,在2015年达到1500亿美元,预计到“十二五”末,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规模累计将达到5000亿美元。李志鹏表示,这是根据历史增长率、整体资本流进和流出情况、在海外资产存量以及对规模企业的意向性调查得出的数字。
李志鹏分析说,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有现实的原因,“国内生产成本快速上升,尤其对制造业而言,劳动力成本和土地价格都在上涨”。中国曾是外国投资者青睐的世界工厂,但面对中国经营成本的上升,越来越多的外国制造商开始考虑向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转移。
不仅仅是外商,国内的投资者也开始在海外寻找新的出路。中国商务部在今年年初发布的《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发展报告2011-2012》显示,2011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中制造业占70.4亿美元,同比增长51.1%,占当年海外投资总额的9.4%。
采矿业也加快了海外投资的步伐。“这些资源类投资有重大投资需求。”李志鹏说。商务部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今年1月至7月,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近九成流向商务服务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和制造业五大门类,其中流向采矿业147亿美元,同比增长130%。
此外,企业技术研发和转型升级的需求以及对建立境外销售网络的渴望,也在推动中国企业走向海外。
地理分布上,周边国家仍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重点。中国企业在亚洲地区设立的境外企业覆盖率高达95.7%,超过30%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都流向了周边地区。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排名上,
新加坡(Singapore)、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缅甸、巴基斯坦、蒙古国、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亚等周边国家排名前列。
作为新兴投资国,中国企业正在树立自己的海外形象。“走出去”不仅意味着追求经济效益,也关乎履行社会责任。为提升中国企业的形象和影响力,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去年发布了首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社会责任指引》,阐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议题;中机公司也在今年发布了首份社会责任报告。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意识到,在海外树立积极的形象将减少在海外发展的阻力,实现更大的发展。
简化对外投资核准 为推动对外投资合作的发展,商务部确定了“十二五”时期对外投资合作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重点工作主要体现为完善政策促进体系,健全服务保障体系,构建风险防控体系和大力支持各类企业跨国经营。
在完善政策促进体系方面,商务部提出要推动对外投资合作便利化,完善外汇管理和服务,拓宽企业和项目融资渠道,完善融资担保机制,发展人民币跨境投融资等。在健全服务保障体系方面,商务部提出要做好对外投资合作境外规划工作,开展重点国别和产业规划布局研究,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并推进多双边投资合作促进机制建设等。
在环境营造方面,我国已与13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与96个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并与25个国家签署加强基础设施领域合作政府间协议。在今年7月与瑞士签订自贸协定之后,中国签署的自贸协定已经达到12个。
“对企业的海外投资,政府不仅有配套的扶持政策,核准也将会更便利。”李志鹏说。
今年9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出席夏季达沃斯年会期间表示,中国鼓励有实力、有信誉的企业“走出去”,政府也将进一步放宽企业“走出去”的条件限制,减少审批,减少对那些有实力、有信誉的企业海外投资的审批事项,或是放宽审批额度。
2009年,商务部曾发布了新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下放核准权限,简化核准程序。李志鹏透露,商务部还在酝酿新的简化核准程序措施。
尽管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在今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李志鹏认为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乏战略规划。“就像是开枪后瞄准,没有事前规划和调研,直到这两年才开始重视。”他认为“走出去”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此还需善于利用各种力量。“比如利用第三方平台为自己解决形象、经营透明度等问题,这是更好的方式。”李志鹏说。
在“走出去”之前,李志鹏认为投资者需先考虑如下几个问题:投资目的地所在国是否与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产业发展是否与中国业态发展匹配,投资行业是否对中国企业有限制。此外,当地的劳动签证便利程度、市场容量、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格以及交通物流发展情况也需通盘考虑。在风险问题上,则需留意当地政局、安全保障、法律合同以及经营风险等因素。
虽然存在风险,但李志鹏认为,对打算“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来说,眼下是一个战略机遇期。“企业初步具备了跨国竞争实力,外部经济环境也处于调整之中,提供了重要的投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