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走出去的第二次浪潮 今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复苏乏力,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却迅猛增长,各类并购金额不断刷新纪录。根据商务部的数据,2013年1-11月中国境内投资者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累计达802.4亿美元,较去年的625亿美元同比增长28.3%。其中,对俄罗斯、
美国(America)、
澳大利亚(Australia)、欧盟、东盟的投资分别实现685%、232.2%、109.3%、89.9%、35.3%的高速增长。2013年是中国对外投资持续增长的年头。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表示,毫无疑问,中国对外投资迎来了黄金时期。
投资不再局限于资源 在过去十年,中企对外投资年平均增长都在30%左右。今年,国内外环境的变化都为中企海外投资提供了机遇。不少专家认为,中国对外投资的增长一方面是金融危机带给中国的机遇,中国强大的外汇储备能够支撑企业走出去。周世俭认为,“欧债危机给中国提供了20年来最好的投资机遇。”另一方面,国内企业已经有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而国内投资环境,尤其是制造业投资环境不是特别好,很多企业热衷到海外创业。同时人民币升值使中国企业出去投资的成本大大降低。
商务部研究院院长霍建国说,2013年中国对外投资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制造业增长比较快,从上一年占投资总额的7.5%上升到今年的9.8%。过去几年我们通常是资源性投资增长比较大,而今年无论资源性投资,还是商贸和租赁、物流配送等所占投资份额都与去年相差不多。第二个特点,是对欧美的投资仍然保持高速增长,一方面说明这些国家的投资环境确实是最好的,另一方面说明中国企业在发达国家的适应能力迅速上升。第三个特点是,过去在对外投资中,国有企业都占到50%以上,今年1-11月,中国民企对外投资首次超过了国企,达到50%以上。
英国(Britain)《经济学人》杂志称,中国的对外投资最初由国有企业带动,目的是获得能源、矿产和落后国家土地。但现在中国迎来第二波走出去浪潮,主要驱动原因则是品牌、技术和利润。加拿大RBC律师事务所和美国普衡律师事务所数据显示,2012-2013年,中国在北美能源、矿产投资虽仍活跃,但所占比例已开始下降,科技、房地产、食品等成投资新宠。
另以非洲为例,中国对非洲的投资呈现越来越多样化的趋势。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公布的“2013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显示,中国对撒哈拉以南非洲投资比重最大的是制造业,份额超过总投资的30%,而并非西方媒体所鼓吹“中国掠夺非洲资源”的采矿业等。据悉,2009—2012年,中国企业对非洲制造业直接投资额合计达13.3亿美元,2012年底,在非洲制造业投资存量达34.3亿美元。不少分析指出,之所以出现这种趋势,是因为中国民营、非国有上市公司在北美投资规模上升,它们更注重投资的回报率和平衡,而对获取海外资源的兴趣相对较小。
私营企业异军突起 在第二波对外投资潮中,私营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吉利买下沃尔沃,东风偏爱持股标致-雪铁龙,阿里巴巴准备在美国开公司,联想中意黑莓。从寻求资源的国有企业转向寻求市场和创新、勤俭持家的私营企业,这是一个积极迹象。
霍建国也认为,制造业投资的回报率往往比资源投资稳定,这个比例的增加有利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后劲,而民营上市企业对外投资的增长,同样有利于中国对外投资构成走向健康,带动国内产业结构提升。
此外,发达市场在中国对外投资中的比重大幅攀升。商务部数据称,2013年,中国内地对中国香港、东盟、欧盟、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日本七个主要经济体的投资占同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72%。美国荣鼎咨询公司认为,中国的对外投资以往收益并不理想,现在政府正鼓励企业在发达市场进行基础设施和其他资产投资。比如中国在英国投资泰晤士水务公司、希思罗机场以及核电站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