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去年境外投资总量首次超过引资后,今年依然保持了两位数较高增长。中国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日前介绍,今年1-10月,中国境内投资者累计实现对外投资589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3%。专家指出,中国对外投资增长不仅有利于本国经济结构调整,也为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未来世界对中国投资的需求仍将保持上升趋势。
“走出去”条件已成熟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外汇储备增加,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强劲。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认为,中国目前已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正在成长为最有影响力的大国。中国企业大规模“走出去”的条件已经成熟。
2014年,中国首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今年前10个月,对外投资趋势依然向好。据中国商务部统计,1至10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2个国家地区的5553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对外投资5892亿元人民币。10月当月直接投资49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3%。
商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前10月,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项目总体规模不断放大。1月至10月,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307个,较上年增加39个,累计合同额1083亿美元。
令人关注的是,前10月我国对境外制造业投资、特别是对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迅猛。据统计,1月至10月,我国企业流向制造业的投资99.4亿美元,同比增长82.8%;流向装备制造业44.87亿美元,同比增长120.7%。
东道国税收就业受益
中国不断增长的对外投资弥补了一些国家资本短缺的不足。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专家何茂春指出,中国可以通过一些渠道提供一定的资金担保和商业贷款,帮助其中一些国家解决资金困难问题,恢复国内产业活力,这样就可以在互惠互利中,加快中国装备走出去的速度。
中国投资还繁荣了当地经济,提高了东道国的税收和就业。比如,中国通过海外工程承包等方式参与其他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为非洲等地区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支持。另据统计,2014年境外企业向投资所在国缴纳的各种税金总额达191.5亿美元,雇佣外方员工83.3万人。
特别是近两年来,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建立亚投行、丝路基金。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沿线的48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合计120亿美元,同比增长66%。
专家指出,这些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将通过支持相关基础设施投资带动当地经济增长,为欧亚国家乃至世界各经济体带来新的动力,受到大家的广泛响应和支持。
谨防“水土不服”风险
虽然当前中国对外投资规模快速增长,政策支持有力,但企业“走出去”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中国企业因水土不服面临投资失败的风险不时出现。
专家提醒,未来企业“走出去”要稳步发展,防范风险。就外在环境而言,中国企业一方面要面临经营、财务、汇率等市场风险;另一方面还可能会遭遇文化差异、政策法律、劳工环境、政局动荡、自然灾害等非市场风险。就自身而言,一些企业缺乏海外投资战略方面的经验,对国际投资游戏规则不熟悉。
在“走出去”过程中,中国企业不仅要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做好准备,还要强身健体,增加抗风险能力。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项目管理司原司长孙鲁军建议,一是建立清晰的战略规划和目标,并构建科学民主和高效的决策机制;二是做好投资项目前期的市场尽职调查和投后管理,切实对自身海外投资的经营和风险负责;三是提升企业投资并购后续的资金融通能力;四是重视并购后的跨国管理和文化融合;五是加快培育既通晓国际规则,又熟悉经营管理的国际化投资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要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走出去’问题,除了企业自身的‘强身健体’外,关键还是要坚持改革和市场化的取向,进一步理顺境外投资管理体制,厘清政府管理边界,减少政府干预,取消行政审批,真正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最大程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同时,金融机构要积极创新,提升跨境金融服务的能力,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地‘走出去’发展壮大。”孙鲁军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