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安防市场当中,海康威视已经是全球数据监控领域第一梯队的企业。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胡扬忠介绍,2006年海康威视还只为海外做OEM代工,之后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在北美设立第一个子公司,现在海外已经有了18个子公司。
公司财报显示,2014年海康威视的国外营收增长快于国内,其中国内销售127.66亿元,同比增长55.95%;国外销售收入42.29亿元,同比增长74.88%。国外销售毛利率达47.81%,好于国内。
中国的优强企业“走出去”意愿强烈,许多国家和地区同样期待中国资本的进入。今年6月在宁波举办的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上,黑山副总理拉佐维奇说,由中国公司承建的合同额8.09亿欧元的黑山南北高速公路已于去年年底启动,是关乎黑山民生和社会发展的最重要项目。目前黑山基础设施、能源、旅游、农业急需来自中国的投资。
克罗地亚伊斯特利亚省省长瓦尔特·弗莱说:“伊斯特利亚省加工业、烟草业、造船业、农业等产业发达,非常欢迎浙江和中国的投资者来我们这里投资。”
浙商海外侨领、中国海外交流协会理事戴东华认为,目前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好时机:一方面中国企业自身面临转型升级的历史时期,需要在世界范围寻求突破;另一方面世界经济低迷,尤其欧元、日元走弱,给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等提供了更多运作空间。欧洲等国家目前经济正在处于历史低谷,假以时日可以迎来新一轮增长周期。
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报告显示,过去5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市场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5%,交易数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5%。仅去年1年,中国企业就完成了154起海外并购交易,交易金额高达261亿美元。
经过数十年的经验积累,中国企业“走出去”日益成熟,投资方式也日趋多元。浙江省对外投资活跃,境外投资企业的家数和投资数都是全国第一。浙江省商务厅对外经济合作处处长张曙明认为,中国企业力图通过海外并购来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占领新的市场,以及成为全球竞争的领导者,而非资源供应。
波士顿咨询报告也支持这一观点。报告显示,过去5年里,中国企业以获取能源矿产等战略性资源为目的的海外并购项目数量占比仅为20%,以获得技术、品牌和市场份额为目的的海外并购占比却高达75%左右。
企业向上游转移,掌握原材料控制成本。棉纺织龙头企业浙江航民科尔集团有限公司在美国南卡罗拉州设立海外工厂。董事长朱善庆说,科尔
美国公司每年的劳动力成本将比国内多支付8000万元,而用棉成本则可以节省约7.5亿元。两项费用合计下来,科尔每年约可节省6.5亿元。
产业内的扩张,获取技术和平台。企业扩张的边界已经从国内到国际转移,5年前吉利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沃尔沃100%股权。通过技术消化、产能转化、文化融合,最终不仅吉利汽车制造转型升级,还复兴了沃尔沃的全球业务。
金融危机之后,很多企业发现,光和对方做生意打交道,对贸易渠道、价格的影响力微弱,因此开始建立境外的贸易公司,或者是以投资合作的方式增强对渠道的影响力,建立自己的品牌,向下游延伸拓展。
比如,广西柳工集团已经在全球重点市场分别设立了8家营销型海外子公司,在海外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营销服务网络,将海外各大洲的营销前移,贴近市场,促进销售改善服务。
不少经济学家认为,日本、韩国等国家在上世纪80、90年代同样面临发展空间的危机,但是他们通过“走出去”进行产业重置和升级,成功产生了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集团。未来十年,在“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引领下,中国有望涌现出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母”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