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到周五,第七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在澳门举办。本届论坛以“创新产融合作,助力基础设施发展”为主题,探讨“一带一路 ”建设及国际产能合作、产融创新合作为国际基建合作带来的机遇等话题。
在论坛上,中国基建出海的PPP模式成为高频词汇,与PPP模式发源地英国合作的“中英基建合作联盟”尤其获得了极高的关注。而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中拉基础设施合作正在积极实现转型升级,由EPC模式逐步向特许经营和PPP等模式转变。记者通过深度采访中国基建行业领军人物及多位海外基建业务负责人,试图为读者呈现出中国“基建出海”的一幅全景画面。
在“一带一路”战略带动下,中国企业加速海外布局,而“基建出海”正成为其中关键的一环。根据商务部网站的数据,2016年1~4月,中国企业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达到395.6亿美元,签订合同额589.4亿美元。
在大约十年前,当一家中国企业开始考虑一项在海外某地将要开展的基建项目时,首要考虑的往往是融资。而当前在“一带一路”战略新形势下,企业开始考虑融资创新:设计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商业银行融资、请当地政府担保、引入长期保险机构、设计股权投资。
中国资本出海基建领域,正在通过PPP模式囊括高铁、高速公路、机场、轨道交通、治污等领域的“大基建”建设项目。
“很多国际承包商为增强自身国际竞争力,都在大力推动产融结合,以BOT、PPP等多种形式开展基础设施投融资,并进行海外股权投资、兼并收购等投资业务。”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张向晨6月2日在第七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上表示,“产融结合逐渐成为国际承包商实现自身多元化和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客户授权对PPP进行监管,在私营部门、公营部门有明确的目标,这是PPP成功的基石。”英国驻华使馆贸易投资总署公使衔参赞斯蒂芬·艾利森告诉记者,“我了解到的经验是通过PPP,客户的利润提升了17%,承包商的成本大概降低了16%。”
基建出海搭上PPP模式创新
在“一带一路”战略大背景下,“基建出海”利好频现,中国企业纷纷在非洲、拉丁美洲踏出足迹。
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企业在非洲国家新签合同额76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548亿美元,聘用当地员工约40万人,非洲已成为中国企业第二大海外承包工程市场。而随着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经贸合作不断深化,基础设施合作也成为最重要的领域之一。2015年中国企业在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新签合同额182亿美元,同比增长10.3%,完成营业额164亿美元,同比增长24.4%,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第三大承包工程市场。
现在,海外发展中的中国企业对投融资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此情况下,产融合作正成为企业更专注的一个选择。
作为一家以国际工程承包、房地产开发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为主要业务的企业,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既承建基建项目,也进行项目运营。截至2015年底,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一共签约了19个PPP项目,主要分布在轨道交通、市政设施、保障房领域,到目前为止整个投资已经达到33亿美元。
“19个PPP项目目前大部分已经开工了,应该说项目的进展还是比较好的。”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郑学选说,“我们也试图将PPP模式在国外应用,目前在欧洲、亚洲的一些国家正在寻找一些项目。我认为PPP模式将会成为这个行业发展的主流。产融结合正在推动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方面的作用也日益显著,尤其是在PPP领域找到了比较好的结合点。”
一位参会人士告诉记者,“很多”铁公机“(铁路、公路、机场)领域的项目本身有一定经济回报,但如果完全按照商业回报测算又有点不足,这种情况下通过常规PPP设计,引入商业银行融资、长期保险机构,由当地政府对资本金部分进行担保,总之,海外业务非常看重投融资能力的竞争力,投融资能力强,竞争力就强。”
德勤中国副总监林文杰认为,“其实PPP是政府和私人企业合作的关系,最主要的理念,我们要把不同的风险和回报分到适当的人事,如果说一些设计、建设可以放到私人企业,但是把关还是要政府来承担。整体来讲,PPP项目就可以把风险配置做到最好。”
政府将投资种子资金
在PPP模式下,政府投资一般可以作为种子资金,借以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基建领域。
“在我们进行PPP项目的实践里,PPP项目的重点还是要加强政府与社会的合作,通过商业化合作来发挥各自的优势。”郑学选告诉记者,“比如说我们和甘肃省、金融机构一起共同设立了1000亿元的丝路发展基金,另外,我们也依托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给我们的行业最高评级,利用这些在国际市场上发行一些债券,返回来运用到PPP的项目上。只有借合理、科学的合作框架和商业模式,争取能达到一种共赢的目的,才能为PPP的发展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张向晨认为,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需要各国政府、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共同发力,创造性地推动产融结合,创新金融产品和项目实施模式,大力推动BOT/ PPP模式发展,以政府投资作为种子资金,给予必要的配套政策支持,吸引和带动商业性股权投资基金和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金融机构应当优化融资模式,加强产品创新,探讨灵活高效、丰富多样的融资产品,可通过银团贷款、项目融资、股权融资等方式支持基础设施实施。
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王用生表示,现阶段推进“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应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合作模式转型升级,加快投资便利化进程。要加强金融模式创新。融资多元化是解决公共服务领域资金不足的关键所在,可以探索推行PPP等模式,建立政府、社会资本多元投入机制,并加大与各类基金和投资银行的投贷结合力度。
而在更广阔的领域里,“种子资金”可以囊括政府资金以外的多种资金。
中地海外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纪为民认为,应该通过投建营一体化实现国际化的金融合作,不仅是使用中国政府的资金,应该包括联合国、世界银行、欧盟、阿拉伯基金、港湾基金,实现真正向下的全球产能合作,实现中国的技术加上非洲的资源,形成欧洲的定单,形成全球的产业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