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2023年11月17日 /美通社/ -- 近日,财经网发表文章《向善而行,数字银行的普惠坚守|探索者实录III》,讲述了以微众银行为代表的中国数字银行践行及探索普惠金融之路的经历。原文如下:
当中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徐徐展开,那些关于财富、平等和尊严的故事,跃然而现。
"您的50万贷款额度已获批。"小微企业主王霖因连日来的流动资金紧缺而犯难,收到额度获批提示,他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这还是我第一次真正靠自己完成了人脸识别",此前因独立操作困难而无法通过人脸识别、使用银行app的视障人士徐芸,终于成功核验身份并顺畅完成银行app操作。
这些曾让王霖、徐芸难以触及的金融服务,在数字技术的创新变革中,如今正变得如空气般稀松平常。其后,是一部部平凡个体的"奋斗史",亦是中国普惠金融从量到质的跃迁史。
近日,透过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市场得以窥见未来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蓝图全貌。
从2013年将发展普惠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到首个发展普惠金融的国家级战略规划出台,再到如今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近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更是将普惠金融作为未来优化金融服务的"五篇大文章"之一。
十年来,在监管、机构等多方合力下,中国多层次普惠金融供给格局逐步确立,普惠金融产品服务持续优化……
诚然,普惠实践要得以持续,并不能仅局限于效益本身,如何将社会责任深植于发展,并寻求普惠金融"提质"之道,成为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众多市场参与者需要面对的时代新课题。
对此,以微众银行为代表的中国数字银行,一面奋力将科技创新之"变量"转化为普惠金融之"增量";一面秉持"金融向善"的普惠初心,持续探寻可持续发展的更优解。求索之路漫漫,但毋庸置疑,这并不会阻挡其变成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
微众银行
普惠十年:
俯身躬行,高质跃阶
1976年,在孟加拉乡村调研的经济学教授穆罕默德·尤努斯惊诧地发现,一名靠编制竹凳为生的妇女,竟连购买竹条的22美分都需通过借高利贷解决,而她整日辛苦劳作,收入却不及两美分。尤努斯于是自掏27美元,分别借给42名同样依赖高利贷的贫困者,并约定可待产品出售后再归还自己借款,不要利息。最终,42名贫困者遵守了诺言。
这便是众所周知的"格莱珉模式"之开端。长期以来,格莱珉模式不仅帮助了孟加拉国的穷人,还被引入到三十多个发展中国家,被视作普惠金融领域的先驱性实践。
2005年,联合国首次提出"普惠金融"概念,意指通过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十余年过去,在距孟加拉国近1900公里的中国,一场以数字化为关键词的创新实践,让全球看到了普惠金融发展新的可能性。
从农村金融的体系重构到改革创新,中国普惠金融实践很早便已开展。直到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发展普惠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国首个国家级普惠金融发展规划亮相。
伴随一系列政策支持、市场参与机构扩容与积极推进,中国普惠金融稳步发展。但一个现实瓶颈在于,普惠金融服务的客群身处下沉市场,由于很难在效益与风险之间找到平衡,金融机构的普惠实践通常难以持续。
当"互联网+"风起云涌,作为普惠金融主力军的商业银行,看到了通过数字技术填补中国金融体系空白地带的可能性。这其中,应金融体制改革而生,且集金融专业能力与科技创新文化基因于一身的部分民营银行(如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等),毅然选择以普惠为本、数字为始,重构金融服务。
将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有效融合,这些新型银行不仅为市场蹚出了一条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更重要的是极大拓展了普惠金融服务之外延、深化了服务之内涵。
以2013年为始,众多市场参与者认为,在中国普惠金融奋跃而上的十年,数字技术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在频频提及"数字普惠金融"的《实施意见》中,亦可窥见一斑。
"全世界的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中国这几年普惠金融之所以取得伟大的成功,起到推动作用的背后力量之一正是数字普惠金融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直言。
以数据丈量成效。回望十年普惠征途,依托数字技术,中国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持续提升。目前,全国银行机构网点覆盖97.9%的乡镇,基本实现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家家有账户。
与此同时,在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增量、扩面"之势明显。截至2023年8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7.7万亿元,涉农贷款余额55.0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7.4万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速约25%。
此外,小微企业等经营主体获取金融服务的成本持续走低:2023年前8个月,全国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8%,较2017年累计下降3.1个百分点。
十载奋进,中国普惠金融逐步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多名银行业人士认为,当前,中国普惠金融事业的发展目标正逐步由"增量""扩面"转变为"提质"。
"基于新的时代背景,普惠金融面临着从量到质的转变和提升。而在高质量发展的主线下,普惠金融服务大众的质效提升仍然围绕其根本目的——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在微众银行行长李南青看来,未来一方面要使金融服务惠及更为广泛的人群;另一方面则要促进金融服务满足大众日益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加大普惠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普惠可持续:
始于数字,破壁求解
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是"中小微弱"群体(即中小微企业及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蓝领等),囿于多重因素,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他们未能从传统金融机构处得到平等、便捷的金融服务。
2014年12月,当微众银行以新型银行身份正式登上历史舞台,高管团队尚未清晰描摹出一条未来发展路径。但有一点他们可以确定,微众银行必须是一家用科技的手段去实现普惠金融目标的银行。
依照这个目标,众多的城市务工人员、街边小店店主、菜市场的摊主、年轻白领等大众群体,首先进入微众银行的视野。
"那个阶段我们察觉到,针对大中城市有固定职业的客群,金融服务比较完善;但面对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等客群,金融机构‘触达难'和客户‘获得难'并存。于是,团队绞尽脑汁地思考,他们有哪些痛点,在金融服务中感受不好的部分在哪儿?"忆及当初展业方向的选择,微众银行创始团队成员之一、常务副行长黄黎明如是表示。
彼时,经过调研,黄黎明及团队发现,上述人群通常无法便捷地获得银行贷款:一方面,申请贷款需要提交多种材料,他们很难准备齐全;而且要提供符合条件的担保和抵质押物,更是难上加难。另一方面,流程颇为复杂,从贷款申请到额度审批,通常需要7天-10天的时间。如是种种,终将这些"短、小、频、急"的周转需求拒之门外。
在符合金融原理的前提下,探索出一条可以平衡好金融行业规则和互联网时代用户体验的正确道路并不容易。但基于立行初心和一系列调研探讨的成果,成立不久后的微众银行便逐步形成了围绕长尾人群痛点的信贷产品构建思路。
2015年5月,在经过小范围内测后,微众银行推出纯线上个人小额信用贷款产品"微粒贷",无须提交任何资料,无须担保与抵质押;用户从申请贷款到额度审批,时长最快仅需5秒。
重构业务流程、实现极致便捷的背后,有赖于微众银行自成立之初便选择的数字原生路径。通过构建起与传统银行不同的分布式架构,微众银行找到了同时满足海量用户、低成本、高可用这一金融科技"不可能三角"的有效解决方案。最终,伴随微粒贷发展,过往门槛不低的金融服务变得触手可及。
在不少银行业人士看来,作为数字银行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初次探索,微粒贷经受住了市场检验,并逐步发展成为互联网小额信贷领域的标杆。在此之后,多家银行相继推出线上小额信用贷款产品,普惠金融发展得以扩围。
如何将微粒贷的成功经验更广泛地应用于其他客群服务,微众银行一直在思考。尤其对数千万中小微企业而言,长期以来,融资难、融资贵成为扼住其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试图破解这一世界性难题者众,但鲜有突围者。
2017年,微众银行推出国内首个线上无抵押的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产品——微业贷:无须抵押担保、无须线下开户、无须提供纸质资料、线上化、贷款分钟级审批及发放……
同样是打破传统银行常规,但小微企业发展千差万别,微业贷并不能简单复刻微粒贷的成功。最终,依托数字基底,应用三个"数字化"手段,微众银行逐步敲开了服务小微客群之门(参见此前文章《以实为锚,数字银行竞速小微赛道|探索者实录II》)。
"微粒贷""微业贷"迅速发展成为微众银行在普惠金融领域实践的两大标杆,但如何在服务下沉市场的普惠客群过程中,平衡好效益与风险,进而实现商业可持续,这是微众银行的必答题,也是普惠金融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课题。
"由于银行业在服务小微企业、长尾客户等普惠金融群体时往往因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面临较高风险成本。"李南青直言,微众银行通过大力发展金融科技,降低运营和单账户IT成本;综合运用AI、大数据等前沿科技,不断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在守住"险"的前提下,做到可持续的"普"和"惠"。
黄黎明进一步指出,从"微粒贷"产品创设之初至今,风控思路与大部分银行均不同。"微粒贷"首先要保证更大范围普惠客群的覆盖,因此只选择剔除掉少数个体。伴随客群规模上升,按照"大数法则",对应的风险就是整个中国这一客群的平均风险。
"从实际情况看,长尾客群的风险水平可控。同时,伴随中国经济发展,其收入水平也在提升,风险表现不会变差。"黄黎明强调,"普"是微众银行优先追求的目标。
技术之效,在业务发展中一目了然。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微粒贷已累计服务超6000万借款客户,其客群中约17%的客户为"首贷户"(此前无央行信贷征信记录)。截至2023年6月末,微业贷已覆盖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累计授信客户超120万家(企业征信白户占比则超过50%),累计授信金额超1.3万亿元。
破除传统金融"二八定律"窠臼、在看似不可跨越的海域中开辟出新航路,并激荡起层层巨浪——以微众银行为代表的中国数字银行,向世界展现了如何通过数字化双翼的振翅效应,找到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更优解。
补齐普惠版图:
另辟蹊径,双向奔赴
普惠车轮滚滚向前,其间另一个值得重点着墨的故事,便是财富管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金融体系还面临着一个问题:财富管理的普惠程度还不高。
互联网同样引发了财富管理行业的变革,同时叠加金融市场化加速、全球资产配置受热捧等多重因素,财富管理市场迅速发展。2018年后,伴随资管新规及后续一系列配套规则陆续落地,银行理财、保险、信托、公募基金等在迈入规范发展新阶段的同时,百花齐放的市场格局亦逐步形成。
在那个财富管理格局被改写的时代,普通老百姓发现,原来可以如此简单、便捷地享受到财富管理服务;机构也深刻意识到,普惠金融的内涵从不是简单地仅为"中小微弱"群体提供存贷款服务,更应是让所有人能便捷、平等地享受到各类金融服务。
"普惠金融做得好不好,并非只看贷款业务做得如何,理财、金融教育等方面的服务都应该发展起来。随着技术成熟、银行Ⅱ类账户推出等,理财业务急速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部分,也是亟需提升的地方。"微众银行行长助理方震宇表示。
近年来,面对经济承压、市场反复震荡、理财产品全面净值化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财富管理业务面临不小挑战。要想在财富管理升级赛中突围,机构亟需打造差异化竞争力。
与大部分银行不同,微众银行布局财富管理的第一步,是与银行理财子公司建立深度连接。但这一步亦遭遇质疑:作为一家数字银行,微众银行是否会被银行理财子公司拒之门外?
方震宇用一周时间打消了上述疑虑。在一周内,他带着团队拜访了五家理财子公司高管,最终成功与这五家全部达成合作。
另一边,传统产品管理模式亦需进行调整。对此,微众银行站在用户的买方视角,确定了"货仓-货架-收银台"模式。
简单而言,以超市里的商品类比金融产品,"货仓"是客户在可购买的所有产品,品类丰富;"货架"是微众根据产品特性与客户需求选择的适合客户的产品,更为精准;"收银台"则是推荐给客户的产品,少而精。
在这个体系下,产品的上、下架并不由产品部门决定,而是业务部门拥有最终决定权,后者会根据产品是否与客户需求匹配、合作机构过往产品业绩表现等重重规则进行选品,对产品质量和客户体验负责。
不仅如此,根据近年来市场情况,微众银行提出了明确的"配置+克制"原则,比如当用户在微众银行的权益类资产持仓配比超过20%时,就会收到风险提醒。
通常而言,权益类产品销售规模越高,机构获利越可观。微众银行为何"反常道行之"?"究竟是要追求一杆子的短期收益,还是在让客户有一个稳健理财体验的基础上实现双赢局面?"在方震宇看来,一个健康的市场要想实现可持续,既应鼓励大家积极参与,也要把握好其中的"度"。
基于前期探索与积淀,微众银行于2022年正式推出财富管理品牌"微众银行财富+"。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7月底,"微众银行财富+"与107家机构开展代销业务合作,其中理财子公司22家、基金公司66家、信托保险共计19家,代销产品超3400只。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在那些看似简单的财富管理逻辑背后,处处体现着一家以普惠立身的数字银行对风险的理性判断和稳健把握,在补齐普惠金融发展版图的同时,微众银行与更多用户的"双向奔赴"正在上演。
金融向善:
普惠不渝,责任置顶
纵观全球普惠实践,成者绝不止于聚焦经营效益本身。这也是为何数十载过去,尤努斯的影响力依然能够经盛不衰。自1983年创立服务于贫困人群的格莱珉银行开始,尤努斯便提出了社会企业的理念。在他看来,社会企业是为社会良知所驱动的企业,也是满足人类无私本能的一种机制。
这正是近年来商业银行频频提及的社会责任理念。"银行社会责任包括践行普惠金融、服务国家战略等内容。随着行业竞争加剧,践行社会责任既是银行社会价值的体现,也是银行追求商业价值的必然选择,二者是统一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李广子认为,银行需在日常经营中将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效融合,并将其落实到经营活动的各方面。
黄黎明进一步指出,坚定地践行普惠金融使命,就是微众银行最大的社会责任。
如何将社会责任融入普惠实践,微众银行自成立之初便从未停止过探索和思考:从"微粒贷"初探普惠弱势群体,到"微业贷"攻坚小微企业难题,再到"微众银行财富+"推动更广泛人群的财富保值增值,无不是一家将社会责任植入发展基因的数字银行,诠释金融服务普惠大众深刻内涵的最有力证明。
"微众银行的文化和价值观一直是要通过自己的优势如数字科技,给社会带来有益的变化和价值。"方震宇直言。
这句话并没有停留在口号上。近年来,微众银行针对特殊群体等推出无障碍服务,不仅用实际行动肩负起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亦推动普惠金融内涵和外延进一步延伸。
黄黎明表示,"在实际展业中我们发现,对大众来说已是触手可及的金融服务,对于听障、视障等人群却有不低的获得门槛,而这样的群体在中国规模超过千万。"微粒贷上线后不久,业务团队注意到一名来申请贷款的聋哑人很难独立进行操作。团队深受触动,决定在微粒贷产品服务中增设手语视频客服。这在全国银行业中尚属首次。
显然,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提供服务,是社会企业的重要特征,但也是一场需要持续优化升维的普惠实践。2020年,针对视障人群,微众银行App(后升级为"微众银行财富+")上线无障碍版;此后,微众银行又针对老年和视障用户推出"空中柜台"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推动无障碍服务建设也给微众银行内部带来变化。"这不是一种财务上的收益,而是更高层次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就像聚集大家的精神核心一般,给团队凝聚力带来非常明显的提升。"一名参与无障碍服务工作的微众银行内部人员坦言。
微众银行的普惠触角正向社会更深更广处延伸。今年7月,微众银行通过设立慈善信托的方式,力图为生活困难、身患重疾及伤残等弱势群体提供帮助。此外,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微众银行微粒贷通过为县域定向贡献税收的方式,将"金融活水"注入乡村发展。
如果说数字化是微众银行普惠实践得以实现的基础,那细节便是这些实践得以成功的关键。"细节体现在是否用心,这是一家银行的温度所在。"即便是再细微的问题,方震宇也要求团队设立专门的客户反馈通道。根据客户实际使用中的反馈和意见,"微众银行财富+"无障碍版平均每两周要进行一次迭代更新。
今天的微众银行,依然在金融向善之路上奋力奔跑,依然在用持续迭代的数字技术和有温度的服务,竭力托起在生活中繁忙奔走的平凡个体,托起"万家灯火"的稳稳幸福。
(文中王霖、徐芸为化名)
原文链接: